脑卒中,也被称为中风,是由于脑部的血液供应中断或破裂,导致脑组织损伤而引起的一种常见且严重的神经系统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经济负担高等特点。因此,了解脑卒中的风险因素、症状、诊断方法和治疗选项对于预防和处理脑卒中至关重要。日前,广州复大肿瘤医院放射科主任李忠海在“复大新视野 徐克成大讲堂”第39讲上,与大家分享关于脑卒中的影像检查方案推荐。
01 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和主要症状
了解和管理这些风险因素是降低脑卒中发病率的关键。脑卒中的风险因素可以分为可控制和不可控制的因素——
可控制因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过度饮酒、吸烟、缺乏锻炼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
不可控制的因素:年龄、性别、家族病史以及某些遗传性疾病。
脑卒中的主要症状:突发头疼头晕,一侧脸歪斜,嘴歪,言语不利或完全失语;视物不清,向一侧凝视,一侧偏盲;一侧肢体瘫痪;抽搐,恶心呕吐甚至意识不清、昏迷等。这些症状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能有所不同。
02 脑卒中的影像检查
在过去,影像学主要用于排除出血和评估手术可接受的病变。近些年,影像的价值发生了巨大变化,而在脑卒中的预防和诊疗过程中,不同影像检查的优势不尽相同。
CT检查
CT检查是一种快速、简便的检查方法。对于发现出血性脑卒中等急性病变具有较高的敏感性,有助于快速评估脑损伤的程度和类型,为急性卒中患者排除出血及时溶栓,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方案提供准确依据。如:
对于自发性脑实质内出血,CT表现为基底节区铸形高密度影,同时CT-volume可以通过密度差精准测量血肿体积大小;
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CT检查是主要诊断方式(MRI-SWI、腰穿辅助诊断微量出血)。CT可以直接显示血液在蛛网膜下腔的积聚情况,脑沟间呈线状或条状的高密度影,称为白峰征;
对于肿瘤瘤内出血,CT表现通常是在肿瘤内部观察到高密度的区域,这是由于血液引起的密度增加而呈现出明显的白色或灰色。
CT提供病灶定位、大小、脑室内扩散、占位效应、脑积水或中线移位等信息,然而CT的组织分辨率不足,对超急性期、急性期脑梗死诊断能力不足。
MRI检查
与CT扫描比较,MRI对于检测脑组织病变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同时对颅内肿瘤有较好的显示,尤其是MRI-DWI对于超急性期脑梗死敏感性极佳。
DWI通过测量水分子的弥散来提供有关组织微观结构和功能的信息,对于早期诊断和评估脑梗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早期诊断脑梗死的重要依据。
在梗死发生后的数小时内,DWI可显示出梗死区域的高信号强度,有助于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减少后遗症和其他严重后果的发生。近年来,随着MRI-DWI技术的推广和普及,使得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率明显提升,有效降低脑梗死的致死率、致残率。
脑梗死是由于脑血管的阻塞导致脑组织缺血和坏死。8h以下的脑梗死,只有在MRI-DWI上可以被诊断。发病6h内是溶栓指征(其中4.5h内选择静脉溶栓,4.5h-6h可以选择介入溶栓),可以有效减少脑梗死后遗症发生。
此外,MRI不仅用于检测和诊断脑梗死,对梗死范围、定位及分类,梗死时期及治疗预后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值得注意的是,MRI检查需要较长的时间,并且检查时无法监测生命体征,对于患有金属植入物或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可能存在安全性的问题。
03 如何选择CT检查 or MRI检查?
综上所述,CT检查常用于急诊,可快速进行,排除出血性病变。而MRI检查图像更加详尽和准确,并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诊断有着无可替代的敏感性。但需考虑患者生命体征是否稳定,评估能否配合检查。为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李忠海主任推荐影像检查方案——CT+MRI-DWI:
不做常规扫描,把扫描时间压缩至3min;
在保持对超急性期脑梗死的敏感性下,尽可能增加患者耐受度。
当然,脑卒中相关的影像检查各有优缺点及其适应症,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症状和发病阶段,是筛查还是卒中已经发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去选择,多数情况下需要多项检查联合进行,临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