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阿姨吃3年酵素肠子表面像蛇皮”的话题引发热议。63岁的王阿姨便秘多年,三年前开始吃酵素以后通畅了很多,却在近期的结肠镜检查发现肠子布满了棕黑色的花纹,像“蛇皮”一样,被确诊为结肠黑变病。
▲媒体报道多则因大量服用蒽醌类泻药而患上结肠黑变病的新闻
为什么肠子会变黑?跟食用酵素有啥关系?
结肠黑变病是一种非炎症性、良性、可逆性的病变,以肠道黏膜色素沉着为特征。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便秘、排便困难、腹胀等症状。一般来说,导致结肠黑变病的有两个重要原因:一、长期便秘史;二、长期大量服用蒽醌类泻药,蒽醌类药物导致了结肠黑变病。
而酵素其实就是“酶”,本质是一种蛋白质,是以动物、植物、菌类等为原料,添加或不添加辅料,经微生物发酵后的产物,拥有特定的生物活性成分。任何酵素(酶)通过口服进入身体,一定要经过胃。在胃里,酵素会被完全分解,根本来不及被肠道吸收。
有些酵素会添加促进排便的配料,比如番泻叶、果导片、芦荟、大黄、决明子等蒽醌类泻药,这些成分短期对于排便有帮助,如果长期使用可能产生药物依赖,可能会伤害肠粘膜,造成肠道蠕动力减弱、变黑甚至癌变等。王阿姨正是因为长期食用的酵素产品中含蒽醌类泻药,引发了结肠黑变病。
值得注意的是,滥用蒽醌类泻药,还会导致肠道对蒽醌类药物的依赖。一方面,肠道对这类泻药的刺激敏感性越来越低,如果不使用这类泻药,患者就无法正常排便。另一方面,长期使用此类药物,患者结肠壁会越来越松软无力,最终结肠运动变得很微弱,几乎不能排便。
正常的结肠黏膜就像口腔黏膜一样是淡红色的,看起来光滑平坦,黏膜表面的小血管纹理清晰可见。而结肠黑变病的肠黏膜有黑色、棕色或暗灰色的色素沉着,呈豹皮样、蛇皮样、有斑点状的改变,可出现在部分大肠或全部大肠,消化内科医生常称为“黑肠子”。
结肠黑变病的患者,肠癌发生风险高于常人
结肠黑变病虽然不等于结肠癌,但黑变的肠黏膜比正常的黏膜容易发生腺瘤性息肉和癌变。因此,结肠黑变和结肠癌有一定相关性,故常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有国外学者在内镜及组织学随访中均已观察到正常结直肠黏膜→结肠黑变病→结直肠腺瘤→癌变的变化过程。还有研究表明,有结肠黑变病则患结直肠癌危险性增大;资料提示结肠黑变患者中结肠息肉的发病率为36%。
由于结肠息肉是明确的癌前病变,虽然目前对于结肠肿瘤与结肠黑变病是伴发还是因果关系还不能确定,但警惕患结肠黑变病后有可能发生结肠癌是必要的。
结肠黑变病目前无特殊药物治疗,但随着泻药的停用,吞噬细胞的脂褐素经溶酶体消化、分解,结肠黑变病的黑色素沉着可减轻甚至消失。因此停用或不用含色素的泻药,多进食富含纤维素食物。
一般普通人群建议在45岁后开始首次进行肠镜筛查,每10年查一次结肠镜;而有肠癌家族遗传病史、肠道息肉、经常熬夜久坐等高风险人群建议在40岁以前或更早就开始筛查,并缩短检查间隔时间。对于已经确诊为结肠黑变病的患者,要定期随访肠镜,及时发现伴发的结肠息肉、腺瘤及结肠癌,早期治疗。
预防结肠黑变病的关键在于有效治疗便秘,因此建议:
1.饮食结构合理,多饮水,多食用新鲜蔬菜、水果;
2.适当活动,增强排便意识,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
3.尽量避免使用可致便秘的药物;
4.遵医嘱用药物。
结肠黑变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
1、应避免食用刺激性和纤维多的食物。疾病发作时,应忌食生蔬菜、水果及带刺激性的葱、姜、蒜等调味品。刀工要细,不要用大块肉烹调。尽量限制食物纤维,如韭菜、萝卜、芹菜等。
2、腹泻时不宜吃多油食品及油炸食品。尽量少油,并经常采用蒸、煮、焖、氽、炖等主方法。加餐宜少量多餐,增加营养。
3、腹泻期要注意补充营养。适当减少饮食中纤维素成分,以易消化富含叶酸、铁、钙、镁、锌等微量元素的流质饮食为宜。避免牛奶及乳制品,严重者最初几天宜禁食。
4、供给足够的热量、蛋白质、无机盐和维生素,尽可能避免出现营养不良性低蛋白血症。